中国添加剂网 - 添加剂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每日焦点 | 化工资讯 | 行业动态 | 原料报价 | 催化剂 | 纺织印染 | 橡胶塑料 | 食品和饮料添加剂 | 造纸印刷 | 染料涂料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发展问题及趋势分析
W.biz | 商业搜索

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发展问题及趋势分析

信息来源:ooottt.com   时间: 2013-04-27  浏览次数:822

    据中研普华《2013-2017年食品添加剂行业市场发展策略及未来分析预测报告》显示,就全球植物资源丰富度而言,马来西亚排名第一、巴西第二、中国第三。中国的农作物中,淀粉糖类植物有300多种,油脂植物有600多种。其中,蔬菜植物9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中国食用菌资源占世界的70%。我国天然资源较丰富,经过中国卫生部批准的食药两用的植物种类众多,这些植物均有着独特的性能和功效。
    天然色素主要从植物中提取,很多都具有生理活性。近十多年来,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天然着色剂品种,已从20多种增加到40多种,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批准天然着色剂最多的国家。很多天然着色剂都具有防病抗病功能,例如,姜黄具有抗癌作用,红花黄有降压作用,辣椒红有抗氧化作用,玉米黄有抗癌、抗氧化作用,红曲米有降血脂作用,桑葚红有降血脂作用,花生衣红有凝血作用,葡萄皮红有调脂作用,紫草红有抗炎症作用,茶绿素有调血脂作用等,而从万寿菊中提取的叶黄素能有效减少老年性视网膜黄斑变性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生。
    食品添加剂与配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应围绕原料、工艺、工程、产品、副产、排放及产业链等7个环节进行开展。
    食品添加剂和配料产业的发展需要采取微波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干燥技术,超临界萃取,微波、超声波等萃取技术,超重力场分离、层析分离、模拟移动床分离、分子蒸馏、膜蒸馏等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微胶囊技术、沸腾造粒、超微化等制剂和形态加工技术等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技术创新。
    食品添加剂与配料产业发展需要对发酵工艺、酶解工艺等生物转化工艺,提取、分离、纯化等物理加工工艺,催化氢化、分子修饰、高压氢解等化学转化工艺,微反应工艺、无废加工工艺等绿色工艺,进行全方位的工艺创新。
    在发酵工艺、酶解工艺方面,酶工程已经在开发生物活性肽、功能性低聚糖、氨基酸等功能性食品配料中得到应用,其中功能低聚糖应用最多,大部分低聚糖的生产需要采用酶制剂来进行,以淀粉为原料酶法制取低聚糖,主要有低聚麦芽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等。迄今从生物界已经发现了上千种酶,用于工业生产的有百余种,但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的酶仅有几十种,因此,利用酶工程技术对原材料加工、开发功能性配料新产品、探索新工艺都具有重要作用。
    食品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供给人体热量和各种营养物质,满足人体需要。当人们走进超市,琳琅满目,档次不一的各种加工食品摆满了货架,而在这些食品的配料表中人们会发现它们大多都含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在食品加工的各个领域如粮油加工、调味品加工、休闲食品、果蔬保鲜等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尽管它在食品中含量不足2%,却在改善食品色、香、味以及调整营养结构、改善食品加工条件、延长保存期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在食品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健康的欲望逐渐增强,人类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食品安全是指确保食品消费对人体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构成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从近两年国家对食品抽查结果来看,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产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有关人士指出,目前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或根据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一般不是食物,也不一定有营养价值,但必须符合上述定义的概念,即不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且具有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增强食品感官性状或提高食品质量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一般来说,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的和化学合成的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为原料,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按用途,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大同小异,差异主要是分类多少的不同。美国将食品添加剂分成16大类,日本分成30大类,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其分为22类:(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2个品类1500多种,国外的食品添加剂更加普遍,美国已有25000多种食品添加剂应用在近20000种食品中,日本使用的有2000多种。虽然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含量只有0.1%、0.01%,但它对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型、质,以及延长食品食用期限、改善食品的加工条件、调整食品的营养结构、提高食品质量档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没有现有的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的食品工业。
    食品添加剂发展趋势
    据中研普华《2013-2017年食品添加剂行业市场发展策略及未来分析预测报告》显示,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质量、档次和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顺利进行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现在的食品添加剂大多为化学合成物,它在一定阶段内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发展迅速。一些食品添加剂,其长期使用或违规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相关法律对它的使用量有明确的规定。天然、营养、多功能、复合化等是今后食品添加剂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
    食品添加剂作为工业加工食品的配料,能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和结构,增加营养,延长食品的货加期,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而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既是工业加工食品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业食品发展的助推剂。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将给人类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了人类的健康,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来使用食品添加剂,还要开发生产更多的新型、高效安全、绿色健康的食品添加剂。相信未来的食品添加剂会因含有增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而广受欢迎。
    食品添加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理想的食品添加剂应当是有益无害的,但是,绝对安全并不现实。我国卫生部门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和使用种类做出了严格规定,在规定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一般对人体无害,然而一些企业或个人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超量使用添加剂或者使用工业添加物以达到改善食品外观和某些质量指标来蒙蔽消费者,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在食品生产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时普遍存在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法添加物等问题。
    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例如:焦亚硫酸钠超标量用于黄花菜加工、漂白、防腐、防霉;在面粉中超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使其看起来更白;在一些乳饮料、果汁饮料、蜜饯中大量加入防腐剂苯甲酸、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和人工合成色素等以延长其保存期和降低成本。过量摄入食品添加剂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是潜在的,在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很明显的症状,长期积累,其危害就会显现出来。
    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如《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膨化食品中不得加入糖精钠和甜蜜素等甜味剂,但是在质量抽查时发现不少膨化食品中添加了甜蜜素和糖精钠;此外,还有一些生产经营者在馒头制作过程中滥用硫黄熏蒸馒头,致使馒头中维生素B2受到破坏,引起二氧化硫严重残留,在粉丝中添加亮蓝、日落黄、柠檬黄等色素,以不同的比例充当红薯粉条和绿豆粉丝。
    滥用非法添加物
    如将工业级碳酸氢铵作为食品疏松剂!;有毒添加剂吊白块,本是工业用漂白剂,却由于人们将其漂白效果用于食品工业而背负恶名。甲醛次硫酸氢钠对人体肝脏、肾脏等有严重损害,一次性食用剂量达到10g的,会有生命危险;在辣椒酱和饲料中,添加苏丹红一号!色素,它是一种常用于工业方面的人造化学制剂,比如溶解剂、机油、蜡和鞋油等产品的染色,如果经常摄入会增加致癌的危险性;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中研普华食品添加剂行业分析指出,食品安全性问题是涉及人类发展和食品供应的重大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还涉及到生产经营企业的经济利益。从整体上看,更是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毒性概括起来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长期不按规定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会致癌、产生遗传毒性和在人体内残留、破坏新陈代谢等。
    有些食品添加剂本身无毒,但它与食品中的某些正常成分或混入食品中的杂质发生作用,会形成对人体有害的新的化学物质。比如,用于肉制品防腐和发色的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在肉制品生产过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与肉中氨基酸和胺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各种亚硝基胺化合物,这是一类严重的致癌物质。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添加剂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