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 凌萌)此前,“科技与狠活”“海克斯科技”等词语火爆全网,同时也把大众拉进了谈“添”色变的恐慌之中。随着业内专家的科普,消费市场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焦虑情绪逐渐趋于理性,但也将这一产业的实际情况呈现在公众视野。
2023年的全国两会召开在即,食品添加剂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切的议题。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提交了“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总量控制”的议案。她建议,对食品中相关添加剂的总量进行限定,对标国际制定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并持续及时更新。

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添加剂被应用于多种食品生产过程中,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满足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等。“食品添加剂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促进食品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食品添加剂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李燕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她举例称,味精被调味品生产企业当作添加剂,加入鸡精、酱油、豆瓣酱等调味料中,成为成分之一。而老百姓在炒菜过程中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调味料,无形中造成了味精的叠加使用。再比如,某些餐馆、饭店为了追求菜品的色、香、味,同时大量使用各类调料,而高盐、高油、高糖食物很容易诱发胃部疾病,诱发肥胖、三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未来网记者表示,目前中国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但产业结构并不是非常成熟,科技含量不高。

为此,李燕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一是对食品中相关添加剂的总量进行限定,对标国际制定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并持续及时更新。
李燕解释称,目前,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仅对某一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做了规定,而未限定同一个食品中可使用各种添加剂的总量、品种数量或占比。建议增加各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总量的控制标准,最大限度避免食品添加剂的累积效应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从源头推动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科学化。
此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自2014年颁布已有9年时间,建议政府部门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生的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对目录内的品种尤其是在欧美日等国家已禁用而我国还在继续使用的部分食品添加剂,如着色剂二氧化钛、色素类的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等开展再评价、再评估,持续、动态优化调整可使用品种清单、使用量标准,推动存在使用隐患的添加剂品种的禁用。
二是强化食品企业责任主体意识,加强食品生产的过程管控,推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餐馆等做好食品添加剂总量控制,优先使用安全性好、健康绿色添加剂。
三是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包装标识管理、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科学辨别食品添加剂。“建议政府部门借鉴欧美国家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标签管理规定,在标注食品添加剂标准名称的同时,要求生产企业明确标注各种添加剂的占比、功能、用途;强化超市等销售端对其所售食品标识规范管理的责任,与生产企业形成联动反馈机制,共同促进食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的提升,为消费者科学辨别食品添加剂以及正确选购绿色有机食品提供正确的参考。”李燕表示。
朱丹蓬也指出,我国目前实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颁布时间较早,该标准在制定时更多是基于产品的安全考虑。“随着人们消费品质的提升,国家政策也在与时俱进,基于国民消费端的需求制定更高、更完善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现出国家对于保障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严苛性。”
作者:凌萌编辑:未来网新闻侯智